商业伙伴 > 杂志 > 2016年10月

往期查询

免费订阅

2016年10月

在线阅读
文件下载

华为智慧城市的“三观归一”

作者:张戈 2016-11-11 15:37 浏览次数:4691

华为
智慧城市

华为智慧城市一直坚持三大价值观:即以 人 为本、数 据 驱动、新生 态圈。但个人认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数据来源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生态圈就更不必多做解释,三人为众,众人合作才是生态圈的本质。
 

数据驱动应用

首先来看华为对数据的态度,智慧城市是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数据中心为中心。当然,此前提是数据联接,以至于最终实现数据共享。对此,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经理周小红认为,自进入智慧城市领域,华为即发现,从 数 据采集、数 据 传送、数 据存储,到数据分析、数据呈现,华为之前在电信运营商市场积累的经验,几乎都可以平移到智慧城市中来。
 
当然,解决数据共享、数据联接等一系列问题,其实只是体现了华为的技术能力,并不归属价值观范畴。当城市管理者秉承平台型思维时,这也说明其对智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一旦融合于同一平台,其价值就不止于提高业务审批效率,更可以产生诸多创新应用,并最终服务民众。
 
以智慧龙岗的企业风险监控系统为例,其数据模型中就综合了企业用电数据、环保数据、税收数据、经营数据、员工数据,甚至是互联网中的舆情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其中既包括政府原有数据,也包括商业数据,将多数据源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实现了政府对社会服务的创新。
 

聚焦能力而不仅是产品

这 就是华为“数据驱动”的“以人为本”。当然,也会有人质疑,“以人为本”是华为智慧城市的基本价值观之一,这是否与其“聚焦ICT基础设施”的定位有所 矛盾,前者是应 用层面,后者是设备层面。
 
其实不然,华为只是在销售界面上聚焦ICT基础设施,而在能力层面则追求必须直达智慧城市的顶层应用,直达用户,直达“以人为本”。更准确地说是,华为聚焦的不仅是产品,而是ICT能力,以及如何将能力更好地向上传递。
 
其实,华为早已不是一家卖“盒子”的公司,只要你还在卖“盒子”,就会有人跟你死磕技术指标、死磕价格,这是低级别的竞争模式。而在智慧城市领域,华为也正在摆脱此种模式。
 
智慧城市基础架构自下而上可分为: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以及智慧应用层。其中,下三层以硬件为主,上两层则分别是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而现在华为的核心思维是,如何透过平台层,更好地将ICT能力传递给应用层。
 
周小红表示,华为已经意识到,必须掌握与客户直接对话的能力,必须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具体到智慧城市领域,即关注上层应用。当华为理解客户需求后,反过来会带动合作伙伴在应用领域的创新,并进一步带动华为在ICT基础设施领域的创新,最终形成闭环。
 

生态圈的以人为本

再来看一下,华为对生态圈的态度。单从技术角度看,华为对生态圈一直坚持开放的态度。的确,华为是一家擅长全联接的企业,但其联接的不仅是产品,更包括应用和合作伙伴。对此,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智慧城市总工程师姚健奎表示,华为虽然聚焦底层ICT基础设施,但必须懂应用,懂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客户的每一个细分场景,才能使华为的产品更具差异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华为要去做应用。华为只有理解客户需求,才能更好地输出ICT能力。以华为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为例,电子病例、CT影像属于静态数据,而体温、心跳则属于动态数据。传统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中,医生需要在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个系统中频繁切换,操作异常复杂,且效率低下。此需求就驱动了华为在ICT基础设施层的创新,在智真系统中,向用户和合作伙伴开放了通信能力,最终实现在同一系统中,医生既能够与患者进行远程对话,又可以在不同的窗口、不同的系统中随意切换。
 
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既是华为对用户的态度,也是华为对生态圈的态度。只有在坚持以生态圈为本的前提下,华为才能持续向生态圈输送ICT能力,才能坚持与生态圈合作伙伴进行差异化的联合创新,并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地服务客户。

关联的方案商 神州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关联的厂商 HP

您可能感兴趣的

网友评论



请先登录

关于我们 | 全生命周期管理 | 服务的客户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北京金誉在线伙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 15026202号-1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