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伙伴 > 杂志 > 2017年3月

往期查询

免费订阅

2017年03月

在线阅读
文件下载

华为生态建设力透纸背

作者:张戈 2017-3-13 10:17 浏览次数:4185

“平台+生态”
华为
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

当IT企业开始研究数学问题时,我意识到其思维模式正在改变,华为即是如此。2017年,华为将合作伙伴大会更名为生态伙伴大会,并多次提及Σ、矩阵、多边型等代数、几何专属名词,其意在改变之前1:1的合作模式,建立与生态伙伴之间的Σ“求和”矩阵。

 

华为力透纸背

其实,从合作伙伴到生态伙伴,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一直以来,IT企业习惯于点式,或线性思维,即“点对点”、“1:1”地与伙伴合作,或建立自总代-分销-末端渠道的线性产业链。如以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中心向用户交付,此模式尚可,但若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服务交付模式,在合作宽度和体验性方面已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基于此,2017年,华为提出“平台+生态”双轮驱动,其自身则定位于“土壤+能量”,而价值则是体现于平台,通过平台力透纸背,将ICT能力传递给生态伙伴。

当然,不管是“平台”,还是“生态”,都并非首次提出。在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最早的“生态”行动应该是2015年8月的首届ISV峰会,其后又于2016年7月提出了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两个生态行动之间,华为集团还提出了5年投资10亿美元的“沃土计划”。而“平台”一词早年仅限于技术领域,但随后华为提出“聚焦ICT基础设施”,此也可理解为对“平台”的另一种解释。

具体来看,2017年华为将以“垂直解决方案+水平解决方案”模式与生态伙伴合作。垂直解决方案即聚焦公安、金融、交通、能源、制造等价值行业。对内,拉通各产品线研发体系;对外,与生态伙伴联合创新,满足用户需求。而水平解决方案,则专注于研究聚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水平解决方案应用场景。

基于“平台”之上则是“生态”,华为定义的四类生态伙伴包括:产业联盟、商业联盟、开源社区、开发者。此方面华为有决心、有态度,但也会着力解决以下三方面的挑战:

 

文化挑战:利他比利己更重要

华为进入企业市场之初即提出:不与合作伙伴争利,而此次在生态伙伴大会前期,其更为强调:建立“利他”文化。从“让利”到“利他”,其实已体现出华为理念的转变。“让利”可理解为对自身销售行为的一种约束,而“利他”则是生态伙伴共同遵守的规则,在规则面前华为也无特权可言。

“让听到炮声的人决策”已成为华为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生态体系中,谁能听见炮声?可能是华为,也可能是生态伙伴。2017年,华为强调坚持利益分享、坚持“利他”文化,已初步具备生态圈的思维模式,即生态伙伴人人平等。并不以公司“体量”决定资源分配标准,谁能听见炮声,谁将获得更多资源,谁在服务客户中贡献最大,谁就将获得更多收益。

数字可证明,华为对“利他”文化的态度。2016年,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80%以上服务由合作伙伴进行交付。要知道,因服务利润相对较高,通常IT企业仍会强调原厂服务的价值,外企更是视此数字为转型的重要标志。华为将服务业务进一步向伙伴开放,既增强了伙伴的获利能力,也创造出更多机会,使伙伴与用户深入沟通。

 

管理挑战:管理生态合作

在建立“利他”文化的同时,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还再次强调了华为的理念,“管理合作,比管理竞争更重要”。在传统业态下,企业的优势在于核心竞争力管理、核心资源的管控,以华为为例,就是其产品、解决方案的领先性。而在生态时代,有效获取、聚合外部资源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即所谓生态优势。也就是说,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江河中也行驶不了航空母舰。

确实,管理好合作远比管理竞争更难。管理竞争,只需要建设好自身的竞争力即可。管理好合作,则需要考虑到伙伴方方面面的发展诉求。诚然,管理合作也可以“一刀切”,限制渠道的销售区域,控制渠道的销售产品,但简单粗暴的管理无法为平台带来粘性,也无法带来生态的健康成长。

 

在2016年,与华为产生业务合作的伙伴已经有近6000家,如何让生态圈中的这些伙伴都满意? 在此方面,“利他”文化的建立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从渠道政策分析,近年来,华为逐渐加大对合作伙伴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2016年,华为建立中国区合作伙伴大学;举办“匠心杯”精英邀请赛和“高管大智汇”精英管理沙龙;与ISV共建OpenLab实验室,构建了从行业解决方案研究-行业解决方案营销-行业解决方案服务的端到端流程和能力。2017年,华为仅在提升合作伙伴售前、销售、服务等方面,就将投入7500万元。同时,面向区域市场,华为还取消了多项对OC(优选合作伙伴)伙伴的政策限制。

可见,华为正在从管理渠道,改变为服务伙伴,同时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诉求的生态伙伴,提供不同的服务支持。对此,蔡英华表示,在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生态伙伴是主力军。华为与生态伙伴都要具备战略耐性,抱团有效地贯彻生态战略。

 

人才挑战:双向沟通&培养

同时,与服务于生态密切相关的是人才战略。在此方面华为有两个发力点:2016年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学成立,大学并非实体,但其赋能模型已经从单向推送、灌输,改变为精准式的双向沟通,并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华为的赋能计划。

另一方面,华为眼光瞄准“95后”一代,与高校、高职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不断为生态伙伴输血。“95后”一代的小学阶段即开始接触智能手机,而华为则与各地高校合作,将“95后”关注点从消费数字化,转向企业数字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对此,华为进行课程定向输出,并共建实验室环境,将经过培训的数字化人才,输送给合作伙伴。

 

被集成2.0

综上所述,华为正在以“平台+生态”双轮驱动,建立其在数字化转型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华为的“被集成2.0”模式,即从产品的被集成,到平台的被集成;从交易界面的被集成,到生态界面的被集成。

当然,产品有型,而平台无型;伙伴易寻,而生态难建。在生态伙伴时代,IT企业间交互角力的是平台的更弹性、灵活、开放。此既涉及技术研发,也涉及合作理念;既涉及合作模式,也涉及人才培养。

在此方面虽不能说华为已经形成的完备体系,但确实在努力,确实让生态伙伴看到了实际行动。

 

关联的方案商 神州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关联的厂商 HP

您可能感兴趣的

网友评论



请先登录

关于我们 | 全生命周期管理 | 服务的客户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北京金誉在线伙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 15026202号-1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