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要闻 > 从发现到恢复,看瑞数信息如何构建“抗毁重构”实战路径

从发现到恢复,看瑞数信息如何构建“抗毁重构”实战路径

2025-09-03 10:06  

基本信息

面向行业
应用领域

在信息化社会,“韧性”“弹性”这些词汇常被用来形容系统抵御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但对于身处关键基础设施行业的运营者来说,这些概念往往过于抽象,难以直接指导实践。

相比之下,“抗毁重构”更具画面感。它不仅是一个管理指标,更是一种带有战场指挥意味的行动能力:当关键节点被打击、路径被阻断时,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调整、修复并重构业务链路,让任务继续执行。

数据系统是企业的神经中枢和生命线,尤其是涉及金融、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行业,一旦遭受攻击或故障,影响的不只是经济层面。

在这一背景下,瑞数信息等安全技术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将“抗毁重构”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体系与工具,使企业不仅能在危机中自救,更能在危机未至时就做好应对准备。

一、“抗毁重构”不是被动修复,而是主动生存

过去几年,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安全事件频发。某能源企业因勒索软件攻击导致油品供应链瘫痪,某金融机构因数据中心宕机引发大面积业务中断,某交通枢纽因核心系统被入侵致航班延误数小时。

Secureframe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累计发生了 三千多起起数据泄露事件,影响了 超过 3.49 亿名用户,这些泄露还包括两千多起不明原因的安全事件 。能源行业面临的风险特别突出,一份 Trend Micro 报告指出,在电力、制造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中,89% 的企业在过去 12 个月内经历过影响其生产与供应的网络攻击。

无论是泄露还是攻击,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在于,一旦数据遭到破坏或不可用,就会直接牵动业务中枢,导致链路瘫痪、生产停滞,甚至影响公共服务的稳定。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一个事实:在高度数字化的业务链路中,数据不可用的代价极高。

这种风险在国家对抗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关键基础设施不仅是经济运转的支柱,也是战略竞争的重点目标。对攻击方而言,摧毁数据可用性往往比摧毁物理设施更高效且隐蔽。而对防守方来说,恢复数据可用性是重建业务能力的前提。

因此,监管层对数据生存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法》等法规已将数据可用性、业务连续性纳入合规范畴,要求企业建立全链路的灾难应对与恢复体系。

传统的灾备体系多集中在“事后恢复”,往往存在发现迟缓、响应滞后、修复周期长等问题。而在极端情况下,这些短板可能导致恢复失败或代价过高。

“抗毁重构”的核心在于全流程动态能力:

· 发现:在破坏刚刚发生或尚在萌芽时,第一时间感知并定位。

· 评估:精准判断破坏范围与数据可信度。

· 恢复:在确保数据可用性的前提下,快速恢复业务链路。

· 演练:通过日常实战模拟,让响应成为“肌肉记忆”。

换句话说,它要求系统在遭受打击时,不仅能“修好”,更能“边打边修、边修边用”,最大程度缩短业务中断时间。这是一种主动的生存能力,而非单纯的被动修复。

二、从DDR到RDB抗毁重构的技术与体系支点

要让“抗毁重构”从理念走向可执行的能力,必须有一套贯穿发现、响应、恢复和演练的完整链路。

瑞数信息将这一链路落实到DDR(数据安全检测与应急响应系统)与RDB(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两大核心系统中,形成技术与体系并行的“落地方案”。

1.DDR加密检测  精准实现风险告警

在一些备份体系较为完善的企业,例如已实现二地三中心灾备、日常开展恢复验证、并将备份磁带异地保存的企业,攻击者往往难以一次性销毁所有备份。于是,勒索攻击策略正在发生变化——从直接破坏转向隐蔽、长期的加密过程,试图在业务无感知的前提下逐步污染备份数据。

其中,透明加密和长时间逐渐加密是两种典型方式:

透明加密:以数据库为例,攻击者可劫持 SQL 语句,将所有写入或修改操作先加密后存储,读取时再解密返回给业务。这样,系统看似正常运行,但数据在写入那一刻就已被加密。运行数周后,攻击者删除密钥,使生产与备份数据同时不可用。

长时间逐渐加密:在文件系统中,攻击者可先获取文件元数据,选择近期未访问的文件低速加密,以降低被监控系统发现的概率。持续一段时间后,确保备份数据被污染,再进行最后的暴力加密,实现生产和备份双双失效。

在这些攻击模式下,对生产数据和备份数据进行加密检测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攻击者通过逐渐加密等隐蔽方式,同时污染生产数据、备份数据乃至容灾数据,使企业在事发时无任何干净数据可用。瑞数DDR(数据安全检测与应急响应系统)的协同效应就在于此——通过持续分析数据特征变化,在加密的早期阶段就发出告警,阻断破坏蔓延,为恢复争取保留干净备份的窗口期,消除“无数据可恢复”的风险。

2.RDB恢复重构  快速重启核心业务

当风险已经发生,恢复速度和数据可信度决定了业务能否“重生”。RDB(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系统)在抗毁重构中承担“重构”任务:

通过表级恢复,精准锁定受影响的数据范围,无需动全库,显著缩短恢复时间与资源占用。

瑞数RDB具备“轻量化验证”能力,可在恢复前直接在备份数据中定位受影响的表、字段或记录范围,进而决定是否恢复、以及恢复的具体内容。相比恢复后再验证,这种方式让运维人员无需“全库起底”,即可有的放矢地完成精准修复,最大限度缩短业务中断时间。

另外,RDB还可与瑞数自研的DDR系统联动,在恢复前自动识别备份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勒索加密痕迹或异常变更,确保导入的数据干净、可信。

RDB不再是从单纯的恢复工具,更是提升为业务系统的数据安全屏障。

在多起实战中,RDB将恢复窗口从传统的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让核心业务快速重启。

3.体系建设与演练

技术能力必须嵌入组织、流程和演练中,才能形成真正的抗毁力。

为了让这套能力真正发挥作用,瑞数信息在此前还提出,需要在组织架构层面进行部署——建立跨部门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权责链条,并通过日常演练将响应固化为常态化流程。

这样,当极端风险来临时,技术与组织可以同步启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抗毁”与“重构”。

总结来看,DDR和RDB对“抗毁重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及早发现、风险评估、可信数据保障、恢复速度保障,以及体系建设方法论与日常演练。

当发现机制、恢复机制与体系保障形成闭环,“抗毁重构”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它不仅是应急手段,更是关键行业稳定运营的底层能力。

三、结语:从可选到必选

在极端环境下,数据的生存力就是业务的生存力。抗毁重构能力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否彻底消除风险,而在于它能否在风险兑现的瞬间,让业务重新“站起来”。

DDR与RDB是技术底座,同时加上从组织架构层面建立起的保障,三者结合形成的抗毁重构体系,正在从“可选项”变为关键基础设施企业的“必选项”。

瑞数信息的实践证明,在复杂威胁与极端挑战面前,全链路的抗毁重构能力,或是数字时代最可靠的生存之道。

赞 0个人觉得赞
logo

北京圣邦天麒科技有限公司

规模:50-200人

网站: http://www.sinptech.com

北京圣邦天麒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3050万,自有资产4800万,现有员工230余人。十余年来一直潜心专注服务教育及政府行业用户,以不断创新的思...

粉丝1

关联信息

关于我们 | 全生命周期管理 | 服务的客户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北京金誉在线伙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 15026202号-1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