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伙伴 > 杂志 > 联想增值鉴2013年11月

往期查询

免费订阅

2013年11月

文件下载

中国方式的国际公司

2013-12-10 9:45 浏览次数:1418

      

       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杨元庆曾邀约他的联想班底里的精英,从格尔木出发,自己开车去拉萨。事后,在陈旭东与陈绍鹏看来,对这一群中年人而言,这是唤醒他们少年记忆里的热情与冲动的一次行程。陈旭东说:“这个时候,我们也觉得可以在全球舞台上展示展示了。4年啊!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公司由你实操,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你当然会长进。”

       但是,在联想亏损,纽约大雪的那个寒冷的冬天,促使阿梅里奥(时任联想CEO)离开,只是度过冬天的开始。杨元庆重任CEO与重任董事长的柳传志搭档,接下来,杨元庆需要说服董事会接受他,特别是同意他的联想发展方案。

       杨元庆提出了一个四年发展计划,每年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包含市场占有率与利润指标,每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个四年发展计划,与我们惯常看到的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计划不同,它是跟杨元庆,还有各位高管的薪酬相连的。如何相连?乔健(联想高级副总裁,主管人力资源工作)告诉我们:联想有一个普通员工的基本奖金方案,叫P3,以这个相对稳定的奖金为标准——四年计划,如果都完成了,你四年加起来的奖金,会远远大于单个的P3之和。但是,对于杨元庆以及高管们,这个四年计划里的奖金,是分解的,第一年完成计划会远远小于P3奖金,第二年也会小,但小得少一些了;第三年开始大于P3;第四年会远远大于P3。当然,这个前提是你每年都完成计划目标。如此安排是对公司连续发展的激励。

       成长于中国高速发展期的联想,“绩效导向”是公司重要的特征。同样,公司的薪酬制度,也是匹配于这种“绩效导向”的。但是,已经度过高速发展期的联想的外国高管们,他们不是在这种快速成长性文化里长大的,不易适应。

       当时董事会董事Bill Grabe是薪酬委员会主席——他是联想战略投资者GA的负责人,在董事会里,他是阿梅里奥的支持者,开始并不看好杨元庆,这套复杂的中国式的薪酬激励方案他倒是同意通过了。“他为什么通过?因为他看都没有认真看,他说这个计划杨元庆们完成不了,拿不到任何奖励。结果他发现自己错了,联想发展越来越好,他变得超级喜欢杨元庆,是杨元庆坚决的捍卫者。”乔健告诉我们:中国方式被广泛接受,也是需要时间的。当时,联想的高管们觉得第一年的份额与利润指标完成没有问题,但后面的,完成起来困难很大,因此纷纷要求回到相对固定的P3奖励。“杨元庆想了一个办法,说改回去也可以,但一个人只能改一次,不许反悔。结果,大家想了想,如果完成了呢?那奖金数目可是远远超过P3,如此一倒腾,还是放弃改变了。现在四年计划快结束了,每年的计划都完成了。你看他们奖金,后来两年,不是一般地高。人人高兴无比。”

       在乔健看来,杨元庆的四年计划,“极具创造性”,是真正的环环相扣。跟薪酬挂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比如利润,第一年如果远远超过计划,按常理会按比例将它分配给大家,但杨元庆制定的那个第一、二年奖金远小于P3,就是控制奖金分配。“他要把这部分利润投入到研发、投入到新兴市场建设,甚至去增加公司维修的资金池……只有这样,公司才有未来,才可能年年进步!”联想的选择,实则公司发展过程中的“积累与分配”的权重比例调整。这是赶超型公司,在追求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需的制度安排。相比于更具传播性的公司高管们的奖金分配方案,杨元庆这套四年计划真正的价值之处在此:在制度上,而且是涉及各个层面的制度上建立并保证公司长期发展。制度设计,才是“主人企业”的基础。

       一家公司希望自己做成百年老店,是需要一系列创造性的策略与制度的。比如杨元庆的四年计划,很偶然,杨元庆透露了这个计划,但当我们去追问这个计划更详细与具体的内容时,他又告诉我们:必须等到计划全部结束时,才能公布。现在可以说的是,今年3月31日到期的四年周期计划,完成毫无问题。所以,我们会看到杨元庆和联想高管们很大数字的薪酬。

       看起来,杨元庆要去说服以柳传志为董事长的董事会,并不是难事。更具挑战的是如何说服自己旗下的那些不同国籍的高管们。

       “ 就像《 生死时速 》那部电影,车不能停,人还得把炸弹给拆了。我们也这样,你必须确保业务的平稳导入。”

       杨元庆创造出了自己的决策机构LEC(执委员),中国高管4个,外籍高管4个,加上杨元庆,一共9个人每个月讨论一次公司战略,并做出决定。“这其实是老联想的传统,我们叫群策群力,比如当年多元化复盘的时候,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看来国际化的联想,中国基因开始显性。杨元庆解释说:过去因为语言问题,中国长于业务的同事受了很多委屈,所以新的班子,照顾了中国同事的数量。但是,我们也不能极左极右,必须在中外同事间取得一个恰当的平衡。

       显然,阿梅里奥美国式的职业经理人的决策模式,不能适应像联想这样国际化公司的实际。但如果完全由中国管理者控制公司,恐怕也未必现实,毕竟联想是依靠并购才完成国际化成长的。杨元庆甚至很断然地选取了一个“绝对公平”的对等数字:4对4。

       任何制度,必须要在使用过程中去认定它的优劣。设计里很巧妙的LEC,现实操作会怎样?

       杨元庆出任CEO之后,第一时间跟正在美国学习的王晓岩打了个电话,请她回来出任联想的CIO(首席信息官),负责这家公司的IT建设。这对王晓岩来说,很突然,她曾两次向杨元庆提出辞职,第一次被拒绝,第二次杨元庆派她到美国进修。2009年,4年之后,王晓岩发现,语言对她,不再是问题。“语言当然是基础,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语言是用来交流业务的工具。所以,它是你一个全面适应国际化的过程,不单纯是语言问题。”

       企业IT,简单讲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建立起来复杂无比的系统,王晓岩挑战的是什么呢?过去联想有自己的IT系统,但只是中文界面的,无法支持全球化后的联想信息系统。最初的时候,是使用IBM的系统。但问题是,IBM的系统是事业部模式,他的全部职能是全球共享的,没有为PC单独做一套系统。联想必须自己全部从头来过,做出自己的系统。而且,还是在工作正常运作,不能停滞的状态下进行。“就像《生死时速》那部电影,车不能停,人还得把炸弹给拆了。我们也这样,因为业务不能被这个影响,你必须确保业务的平稳导入。”

       联想国际化的前4年,都是外国高管负责联想CIO这部分,王晓岩做助手。“我当时是真想找到自己的替代者,招了无数的人,但没人能替代我。为什么?你做联想的IT,必须熟悉联想的业务流程,尤其是它如何演变而来,如果不清楚,根本没法做。而我是跟联想一道成长起来的,它的流程,还真没人比我熟悉。”企业IT,事无巨细,都得设计记录,比如电源线以及插头,不同国家不同的制式,还有说明书的语言问题,以及各国货币尤其是无时不在波动的汇率……

       过去的联想,负责企业IT这部分的只有150人,而现在扩充到了1600人,在相当的意义上,企业的IT,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与欧美国家的国际性企业不同,他们的企业IT是逐渐成形,一点点扩展而成的。但联想无法这样,必须“全新”,这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经验,更是可以后来居上的条件。今年1月,联想企业IT的最后一个项目上线,12个大项目全部完成。联想彻底摆脱IBM系统。

       中国的联想式的群策群力决策模式,在国际化之后,还可能顺利使用吗?

       对于乔健、王晓岩这样的聪明人,虽然最初语言问题确实让她们很狼狈,但语言绝对不可能阻挡她们,她们的学习与思考能力远远超过同辈。“语言当然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对王晓岩是这样,对乔健同样如此。乔健的深入而且有价值的观察是从细节开始的:“美国人说话,你还没有说话,他就跟上来了。他并不是要提供一个成熟的方案,他只是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形成共识与结论。但咱们中国人不这样,我们非深思熟虑不可,说出来都有成形的东西。最初我们语言不行,有想法说不出来,他们就觉得你不成。后来我们语言能力上来了,听得懂,也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个时候,因为信任的问题,反而我们不愿意参与到这个讨论游戏里去。为什么?彼此不信任,外国人过去觉得你不会说,没料;而现在中国人觉得,你这么能说,也没说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啊!”

       乔健观察到的这层现实,即使在最高决策层LEC里,都似有存在。怎么办?

       像乔健这样的明白人,很迅速就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我在做HR所积累的优势是,对公司整个业务以及各部门的人才很了解熟悉,我是桥梁式的人物,可以在公司业务与做战略规划之间,也可以在中国管理层与美国管理层之间,还能在内部的业务与外部的信息之间进行沟通。这样,就可以把整个公司的战略设计给组织起来了,然后大家做,让这些高层管理团队认为是他们的想法,是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

       LEC会议最初的生硬与紧张,彼此的不信任,因为有“秘书长”式的乔健的出现,尤其她对公司人与事的了解,以及出色的沟通能力,中国决策模式,终于顺利成为国际化联想的决策方式。所以,虽然是9人制度,以利于决策时投票,但真正做出战略选择,“并非通过投票达成”。决策,首先是寻找问题,然后分析,找出成因以及对策,形成共识,所谓战略,由此而来。之后,公司战略变成各个部门如何协调配合起来完成,还有如何考核……

       建立了LEC决策模式,并找到了使之可以良性运转的战略规划师,还通过了联想未来四年发展计划。这个时候,国际化的联想终于可以在新CEO杨元庆的带领之下,实施自己的战略:保卫+进攻。国际化,这是柳传志所说联想的第三次战役,这场仗,现在正式开始。

 

您可能感兴趣的

登陆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陆



发布

关于我们 | 全生命周期管理 | 服务的客户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北京金誉在线伙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 15026202号-1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