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吾擅制箫

吾擅制箫

2013-07-24 18:40   来源: 《商业伙伴》   作者: 张戈、祁萌

基本信息

面向行业
应用领域

当一项爱好完全浸入一个人的生活,他的精神世界才是充实的。

      每天早晨7点15分左右,苏鉴池会准时到位于北京建外SOHO的办公室上班。公司的上班时间是9点之后,他早来1个多小时,是为了他的这项业余爱好,制箫。

知音

        对音乐的兴趣,苏鉴池早已有之。他说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满心希望能有机会学习音乐。但由于家境一般,加之香港在大学前的教育压力也很大,因此他始终没能有机会去接触音乐。

        大学时代,业余生活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苏鉴池终于有机会学习音乐。遗憾的是,因为经济条件并没有大幅的改善,对于昂贵的西洋乐器,身在校园的苏鉴池这时仍可望而不可及;好在民族乐器价格低廉,苏鉴池便开始学习笛子吹奏。

        1994年,苏鉴池只身从香港来到北京发展,任典范公关顾问董事总经理。撇开其他不谈,单就爱好而言,苏鉴池有了更大空间。

        国内制笛高手大多居住于江、浙、粤一带。只要出差经过,苏鉴池总会登门拜访。竹笛分调,一套17支。很短的时间内,苏鉴池便或成套或单购,拥有了近5套。

        “可能是补偿心理作祟吧。”苏鉴池说,或是因为小时候很多东西买不起,所以有能力之后,遇到自己钟爱的东西,总忍不住。

        不过,笛子是快乐的。从香港转而北京生活,天南地北之遥逐渐让这位而立之年的异乡人每每暗自神伤。快乐的笛子也就渐渐难再吹响了。

        箫笛互通,会吹笛,箫便不难。也是在这个时期,苏鉴池逐渐移情“更适合自己心境”的箫。箫音愁苦,这对于始在北京孤独创业的苏鉴池而言,也算觅得一位“知音”。

身心俱疲

        当一项爱好完全浸入一个人的生活,有些事情在旁人看来便有些不可理喻。

        在“坐拥”数百支笛箫之后,苏鉴池仍“购之不辍”。不过渐渐地,他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除了购买成品,苏鉴池还会不时向名家定制有特殊要求的作品。而抛开手工艺师傅的水平不谈,一些名家的脾气让苏鉴池颇觉尴尬。

        箫的吹口有传统切口与外切口之分。一次,苏鉴池赴台湾向一位名气颇大的手工师傅定制外切口箫,没曾想却被这位师傅回绝了,原因是苏鉴池还没吹过外切口箫。“老师傅都是有脾气的,不是付钱就给你做的,”苏鉴池无奈地说,“我也不能勉强他。”

        这只箫最终在8个月之后才交到苏鉴池的手上。这次定制的经历,让苏鉴池稍稍有了些身心俱疲的感觉。

        2006年之前,苏鉴池对乐器的喜爱仍停留在收藏上。在这之后,事业与家庭的压力逐渐加大。“要分散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散注意力。”苏鉴池说,那时孩子已经降生,条件不允许他一个人外出去放松。碰巧的是,手工也是他年轻时的爱好,再加之定制不易,于是,自己制箫顺其自然地成了自己放松心情的选择。

静心

        制箫本是个十分冷门的爱好,不像很多爱好可以通过书本或者网络进行学习。而制箫或制笛师傅以此为生,自然也不会轻易外传其手艺。

        正因为如此,苏鉴池非常尊重一位叫做周林生的老师傅。他在2005年将其制作笛、箫的经验全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整理成文,放在了网络上。

        “这是把自己的饭碗拿出来了。”苏鉴池说,老人家大名鼎鼎,自己也订过他不少作品。

        有了外在条件,苏鉴池便开始尝试自己制作竹箫,而此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6年多来,制箫的兴趣甚至远远超过了当年对音乐的兴趣。现在,苏鉴池每天吹奏的时间不过半小时,而制作的时间平均却有二三个小时。

        制箫的竹子因为密度、厚度等方面的不同,很大程度影响了成品的水准,因此选竹是制箫颇为重要的第一步。

        中国南方的多类竹子都适合做箫,台湾地区和日本也盛产品质优良的原材料。在整个制箫过程中,苏鉴池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机会去竹林亲自裁选。

        现在苏鉴池有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商。不过那位供应商本行是山货,竹子实在是其很小的一份生意。生意小,便不上心。每每一批货运来,苏鉴池便要扔掉近一半的竹子。不计运费,今年的竹子20元一根。由于废品率高,成本便要加倍。

        选材之后便进入制作的过程。和很多手工艺品一样,一支简单的箫管从竹子到成品,也要经过众多繁复的过程。杀青、通节、打孔、调音⋯⋯每一步又需要很多精细的技巧与专业知识辅助。

        “给我半天时间可能都说不完每个细节。”在他的工作室里,苏鉴池随手拿起四把矬刀,那是通节之后打磨内堂的工具。从粗磨到精磨,仅打磨内堂就要经过繁复的多道工序。

        很多东西还要靠经验。内堂打磨会影响箫管管壁的厚薄,而厚薄又会影响最终作品的音质⋯⋯

        “调音最难了,但又是一支好作品的基础。”苏鉴池说,音准是最基本的,音不准,有再好的外观,也将是一支废品。

        如果要做切口箫,还要镶嵌牛角等填充物,以避免吹奏时的口水造成吹口的变形⋯⋯“很多细节是需要考究的。”苏鉴池说。这或许也是这一爱好能让人静心的原因。

细味八苦

        中国很多乐器作品,为了美观,雕龙雕凤。现在苏鉴池已经不这么做了。

        “我最终刻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我当时的心境。作品要有和内心世界挂钩的内容,这才能引起外界的共鸣。”苏鉴池说,现在自己的每件作品几乎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苏鉴池办公桌边一支箫上刻着“业力”二字。这是佛教用语。佛家将众生的一切造作称为“业”,所谓“业因果报”。

        苏鉴池说自己也在学习一些佛教的知识。

        当时在制箫时,想到人所需的付出与担当,因此刻下“业力”二字。

        另一支“细味八苦”也是源于佛教关于“八苦”之说。这是苏鉴池近期最为满意的一支缠丝箫作品。

        另一支“归真”,取义自然是返璞归真。他说自己以前的作品追求的有些华丽和繁复。一段时间前,觉得自己无论何事,都可以做得更朴素一些,于是有了“归真”这支作品。

        这些只是苏鉴池手边的几支作品。

        五六年时间里,苏鉴池已经制作了数百支箫。每支箫平均需耗费近20个工时。

        2009年之后,也就是在开始制箫约3年后,苏鉴池觉得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多了起来。现在他保留的作品,也大都是这之后的作品。“我只希望越做越好,做出让自己和朋友欣赏的作品。”

        目前,让苏鉴池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的专业工匠在高端精品上投入的精力比较少。“这是市场决定的,没有办法。”他说,要买1万元以上的西洋乐器,满地都是;但要想买到价值万元以上的传统乐器,却几乎不可能。

        “不过我现在还没有做这门生意的打算。”苏鉴池开玩笑说,谈挣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正业。只是作为发烧友,行业的发展,他乐见其成。

赞 0个人觉得赞
logo

北京东方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规模:200-500人

网站: http://www.seaboxdata.com/

北京东方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后简称东方金信)成立于2013年2月,是一家专注于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解决方案的国内领先企业,拥有ISO9001和CMMI3认证,是首批...

粉丝0

关联信息

关于我们 | 全生命周期管理 | 服务的客户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北京金誉在线伙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 15026202号-1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