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很多产品是定制化、个性化的,产量不是很大,可以直接使用3D打印设备进行生产。而中国市场则更喜欢大规模制造生产出来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对定制化、个性化产品的接受程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3D打印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
2013年,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以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为依托单位)共卖出了30台工业级3D打印机,其中有两台分别出口到了巴西和新加坡。2013年公司营收5000多万元,利润率约10%,均比2012年增长50%左右。不过,对於这样的成绩,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周刚并不满足:“应用市场有限,企业只能靠自身积累,发展得比较慢。”
事实上,这也是国内其他3D打印公司面临的问题。一度被热炒的3D打印概念,如今已经到了发掘内在价值的阶段,但中国应用市场的“不给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3D打印的发展。
在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近日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该联盟秘书长罗军用“危机四伏”来形容当前国内的3D打印行业。罗军指出,与欧洲同行相比,国内3D打印虽然同处於“小而散”的状态,但是,在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产品成熟度、市场开发、材料开发等方面,欧洲同行远远超过我们。
罗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将3D打印的科普、教育培训、科研、加工服务四者统筹结合,让社会各界更广泛、更全面地接触3D打印、认识3D打印,从而促进3D打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效结合。
差距主要在应用
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一倍。其中美国的市场规模最大,为15亿美元,其次是欧洲,为10亿美元,中国则为3亿美元。
虽然表面看来,只是市场规模的差距,而且距离并不是太远。但背后的问题却十分令人担忧。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涤尘告诉记者,虽然国外的3D打印设备在可靠性和细节等方面做得比国内好,但差距并不是很大。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在应用方面。
“我们很多技术已经作了许多基础研究。但是企业使用积极性不高。”李涤尘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
在李涤尘看来,企业对3D打印兴趣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产品创新需求不强。“深圳、广东等地的中小企业由於竞争激烈,使用3D打印设备比较多。而很多国营的大企业则缺乏创新动力,所以对3D打印的需求也有限。”李涤尘说。
周刚也表示,国外企业对研发十分看重,只要能够改进研发手段,对研发有促进作用的工具都会重视,而国内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则不够。
周刚还向记者指出,国外很多产品是定制化、个性化的,产量不是很大,可以直接使用3D打印设备进行生产。而中国市场则更喜欢大规模制造生产出来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对定制化、个性化产品的接受程度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3D打印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
从设备到服务
面对国内3D打印市场尚未启动的现状,一些企业也在卖设备之外,通过提供服务的形式,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如2012年2月成立的上海彩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就将自己的业务重点放在了零件修复上面。
“目前3D打印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市场认可度也比较低,所以我们选择了零件修复这一定位。”上海彩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欢对记者说。
齐欢告诉记者,在工业领域,这种附加值高、值得修复的零件有很多。“凡是有摩擦、有损耗的零件,都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修复。”